第一提案人:王耀华(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负责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敏榕教授,泉州师范学院民族工作室负责人洪少春副教授共同调研)
2023年2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规定。202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中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为了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求,福建省教育厅出多次发文,要求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存在问题
1.《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开课情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尚有许多学校未开课,有部分学校作为校选课,部分学校只针对预科班学生开课,其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对教学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课程内容较为抽象、理论化,学生理解困难,容易觉得枯燥,影响学习积极性。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二、对策建议:
1.作好顶层设计、实施系统引领、解决教育对象窄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问题。要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和目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教育体系框架,致力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 100% 覆盖。
2.推动五位一体,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见行见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育人体系、思政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服务育人体系。
① 突出主线,开拓课程育人体系。各校要加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工作,精心组织集体备课,专家传帮带,形成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教学模式,齐心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②立德树人,突出思政育人体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校要带领各族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形成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专兼职大师资队伍。
③ 躬行实践,倡导实践育人体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社区服务、文化体验等活动,加强与民族地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情感。
④文化浸润,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坚持一体、包容多样、积极参与、重在践行的融合做法,让优秀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涓涓细流,沁入少数民族学生心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与参与度。
⑤五育并举,健全服务育人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跨学科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课程,结合案例、故事、影视资料等,将理论知识通俗化、生动化,增强内容趣味性与吸引力,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多样性与共同体的内在统一。
综上所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育教学工作,福建省教育厅可以委托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牵头,福建省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研究基地、福建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具体落实,安排专项培训经费,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队伍建设,以点带面、以面带片,以片带线,进一步夯实福建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育教学成果,成为全国教育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金教材的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