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擦亮我省本科民族预科班教育特色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王耀华(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负责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敏榕教授、泉州师范学院民族工作室负责人洪少春副教授共同调研

 

我省在本科民族预科班教育领域,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及民族工作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全国前列,获得广泛赞誉。这一显著成效离不开省教育厅领导的强有力领导、统战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协调,以及民宗厅的大力支持。鉴于我省民族预科学生主要来源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省份,擦亮我省本科民族预科班教育特色不仅对我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省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教育经验。

一、存在问题

1.预科教育教学指导体系尚需优化:当前预科教育教学指导体系在科学性、高效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优化或重新组建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

2.师资培养与支持机制有待加强:预科承担学院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对预科教育重视程度对于预科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师资培养与支持机制尚不完善,重视程度还不够。

3.民族学生工作服务平台建设需深化:虽然已在部分高校建立了一定的服务与民族预科学生的民族学生工作服务平台,但经费和活动开展上困难依然不少。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教学指导与资源投入,促进预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优化预科教育教学指导体系:依托福建省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研究基地,优化或重新组建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来自高校预科教育培养的基础单位、民族工作室等单位及相关专家学者。

强化师资培养与支持机制:加大对预科承担学院院长、民族工作室负责人、管理人员、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及鼓励赴省外高校(特别是中央部属高校)交流、考察、学习。建议鼓励跨专业教师担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与视角。建议增补优秀高中教师参与预科教育教学活动。

2.深化民族学生工作服务平台建设,增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省市财政部门应继续为高校民族工作室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民族服务类平台建设提供新一轮的经费支持。教育部门、民宗部门应在人力、政策、项目立项和评优评先等上给予支持,确保这些平台能够持续、稳定地为民族学生提供服务。

丰富民族预科生学习与文化体验:通过高校民族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民族预科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与文化体验活动。

3.探索设立民族预科培养基地,提升集中培养水平

设立省级预科教育基地鉴于泉州师范学院在民族预科教育领域的良好基础,特别是其多年来探索出的融合“闽南文化”特色的福建特色教育模式——“一二三四”模式,建议在该校先行试点设立省级民族预科学生教育培养基地。具体如下: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与泉州师院等高校沟通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基地招生规模;以泉州师院与福州大学为试点,以基地为主体,通过教育厅职能部门牵头、两校教务部门协作,探索我省“预本贯通”教育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教育领航作用。

深化地方特色预科教育模式探索:在政策及经费上酌情支持泉州师院预科教育培养基地深入探索福建特色的预科教育模式,并通过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全省预科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提升预科教育质量,擦亮教育特色,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预科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我省本科民族预科班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