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我国各民族拥有多样的生态文化,如汉族农耕文化、藏族自然崇拜、新疆坎儿井灌溉文化、傣族水文化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挖掘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都在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甘肃等地区也公布了一批省级保护区名单。2023年4月,浙江桐庐县设立了我国首个民族特色文化生态公园。
然而,民族生态文化挖掘和弘扬目前仍面临挑战:学术研究与实践推广脱节,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社会推广载体;民族生态文化挖掘和传播工作松散,缺乏整体体系;传统生态文化传承面临断档,如黔南州水书习俗传承人老龄化;地理环境变化威胁文化传承,如哈萨克族游牧转场文化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步消失;文旅行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平衡,如新疆独库公路垃圾堆积问题。
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边疆民族的生态文化,建议全国统筹建设民族生态文化公园,为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具体来说:
一、统筹规划与系统创建,推进民族生态文化公园建设
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管理部门、专家学者、民族生态文化传承人代表等组成起草小组,通过广泛的调研摸底,制定民族生态文化公园的全国性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标准、资源配置和评估体系。
在此基础之上,建议由相关职能部门全面梳理有关民族生态文化资源,制定系统的创建计划,鼓励各地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民族生态文化公园,将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地区文化发展和文旅发展考核的指标之一。
二、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与生态体验,提升民族生态文化公园品质内涵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对于发展生态旅游产品作出了重要部署。因此,建议将民族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民族地区文旅行业的特色品牌,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运作,提升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
在民族生态文化公园内设计一系列体验项目,如鄂伦春护林马队体验,让游客亲身参与生态保护活动,提升生态素养。在民族生态文化公园广泛研究和推广民族生态文化习俗,如藏族的鱼类保护传统、纳西族的水源保护传统等,通过解说和体验活动,让游客了解并尊重当地习俗。
三、结合保护与传承搭建载体,促进民族生态文化公园的融合发展
民族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不能以一般城市公园的标准来建设,不能搞平均分配,也不能单纯以景观游览为主,应因地制宜,以公园的形式打造民族生态文化的“大课堂”“博物馆”。为此,建议以“并合式”为主推进民族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建议将民族生态文化公园与各地业已存在的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等公园业态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园区加挂民族生态文化公园的牌匾。通过在民族生态文化公园中建设古生态园、民族生态文化体验园等特色景区,增设民族生态文化体验项目、建设高校有关学科实践基地、开设民族生态文化大讲堂等措施,打造保护和传承民族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将民族生态文化公园与教育、科研等领域结合,促进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
来源: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敏榕,国家生态科普专家库成员、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志坚,阿丽耶·阿卜杜克热木,马雨欣,贡桑巴姆,旦增旺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