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传承保护中华家谱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谱作为民间文献,记录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家谱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对海外华人寻根祭祖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台湾知名评论员介文汲教授也认为家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当前我国家谱文化传承保护存在以下紧迫问题:

1.缺乏管理标准规定。家谱收藏分散,国内外有众多机构收藏,但缺乏统一管理,导致编修、保存和传承差异大,质量不一,有误导风险。又如,据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的陈支平、赵庆华《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民间文献使用问题反思》一文,前些年,全国各地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由于郑和曾在福建省长乐县拜祭妈祖海神,留有《天妃灵应之记》的碑文,福建姚氏族人就把明代前期名臣姚广孝拉到自家世系之中,称郑和系奉姚广孝之命,这种家族杜撰的历史资料,显得相当不妥。

2.社会认知有待提升。一是“敝帚自珍”心态。家谱被视为私有财产,限制访问。如,江西《瑞金高岭刘氏三修族谱家法》规定,“谱禁借抄乱宗……诚恐有不肖子孙蹈入厚利,借人私抄,如有此类,查实追出原谱,本人立即摈逐,以杜后患”。二是“无关紧要”心态。家谱被视为封建迷信,缺乏正确认识。实际上,家谱可以较为真实地保存下属于社会基层的历史文化变迁的轨迹。三是“因循守旧”心态。家谱管理者多为老一辈,对数字化的保存应用形式缺乏敏感度,不仅导致家谱保存、查阅、更新困难,还容易因为时间、环境等因素导致损坏或丢失。

3.两岸家谱研究断代。台湾当局推行去中国化,但家谱是两岸同根的实证。例如,据有据可查的赖氏家谱,可证明“台独金孙”赖清德的家族是清朝同治年间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迁入台湾省,而并非台湾省新北市万里土生土长。又如,2023年,台湾省前“民代”蔡正元教授回福建晋江祭祖,并将台湾家谱与晋江家庙中的家谱进行对照,他表示,“相隔400年,两岸族谱一字不差。许多家谱因历史原因丢失,断代现象严重,影响文化认同。如,近期台湾博物馆原馆长、台湾彰化梁氏外裔孙施明发先生将家中珍藏的《梁氏族谱》孤本捐赠给闽台缘博物馆。他说这本族谱囊括整个台湾梁氏分支脉络的族谱,今后不会再有,已成“孤本”。

为此,建议:

1.健全完善管理标准。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制定统一规定和标准,确保家谱编修质量,提升其权威性和可读性。

2.逐步提升社会认知。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重点针对东南沿海、西南边陲等民间史料丰富或移民文化悠久地区,以及部分编修家谱风气盛行的区域,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家谱价值的认识,改革传统观念,增强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二是开展专门培训。对家谱编修人员进行政策理论、编撰规范、古文水平、文学修养、调查能力、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培训。三是注重传承创新。推进家谱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提高家谱查询利用便利度。

3.加强两岸家谱研究。支持两岸家谱研究,通过学术研讨、馆展、寻根活动等方式,促进族谱对接,印证两岸同根同源。同时,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台独分子家谱,揭露其丑恶嘴脸,作为批驳反击“文化台独”的有力证据。

4.加大两岸家谱宣传。通过研究和宣传,强化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传承共同的血脉基因和文化特质,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来源: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敏榕,福州大学办公室黄乐,福建龙岩学院原党委书记王耀华